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正文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1)

2017年03月15日 13:55  点击:[]

一、学科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学校教育中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方向拥有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在科学研究方面,该研究方向自2008年以来共发表论文69篇,其中核心期刊46篇,SCI收录6篇;出版专著与教材5本;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对外交流合作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市级项目和横向课题共21项,经费共计307.72万元;获各种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共10项。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它是以现代教育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生物学科教育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培养具有现代生物学科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从事生物教育、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思想上进、功底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生物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生物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大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及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研究方向: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掌握生物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生物实验能力,熟悉生物教学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能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组织教学的中等和高等生物教师及研究、管理人员。

、学制与学分

本专业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至少修满32学分。

、培养方式

本专业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思想上进、功底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生物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生物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大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及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与教学论(生物)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公共

必修课

S19999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考试

必修

S19999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考试

S1999904—X

研究生外语

120

4

1,2

考试

一级学科必修课

S2060101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54

3

1

考试

必修

S206010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4

3

1

考试

S206010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36

2

1

考试

二级学科必修课

S3080101

生物教学论专题研究

36

2

1

考试

必修

S3080102

现代生物学专题

36

2

1

考试

S3080103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研究

36

2

2

考试

公共

选修课

至少选修2学分,开课学期在第2或第3学期,在每年研究生部列出的公共选修课中选择修读

专业

选修课

S5080101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

36

2

2

考查

至少选修

2门4学分

S5080102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

36

2

2

考查

S5080103

生物教学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

36

2

3

考查

S5080104

生物教学改革与实践专题

36

2

3

考查

S5080105

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3

考查

必修

环节

S7999904

开题报告


1

3

考试

必修

S7999905

中期考核


2

5

考试

必修

S7999906

学术活动(导师负责)


2


考试

必修

补修

本科课程

S6080101

微生物学

54

/

1

考查

跨学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至少两门)

S6080102

分子生物学

54

/

2

考查

应修总学分

至少修满32学分

2. 个人学习计划

分为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制定,应在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提交;论文研究计划(包括论文开题报告的安排、进行方式、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和完成期限等),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提交。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采用讲授式、研讨班、专题式和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试验结果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来学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主要教材、参考书目和教学大纲。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

、学位论文

研究生的学位伦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一年,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保证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

1.个人研究计划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导师和指导小组要加强对研究生选题的指导。

2.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应在第3学期进行,开题报告论证会由学科教研组组织根据“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审核标准”进行评审。开题通过,记1学分。

3.论文撰写

论文开题结束后,研究生应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定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以取得指导和帮助,为学位论文的完成奠定基础。研究生与导师应对论文的最终质量共同负责。要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观念和精品意识,保证用于论文指导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4.论文评阅与答辩

评阅和答辩实行单项打分。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实行预答辩制度和“双盲”评定。只有通过预答辩和“双盲”评定,才能进行正式答辩。

、必修环节

1.开题和文献阅读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小组组织。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文献阅读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进行,主要是学生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连的系列内容,由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

(1)必读书目

[1]崔鸿.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芳宇.生物新课程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周续莲.生物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阳光出版社 ,2010.

[4]朱立祥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郭永峰.生物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概论.科学出版社,2009.

[6]胡玉华.生物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胡继飞等.创新生物教学方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郑晓蕙.生物学实验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鲁亚平.生物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0]王永胜.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选读书目

[1]达兹因克里维奇.细胞术方法精要.科学出版社,2012.

[2]张文华.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余自强.生物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付必谦.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5]李世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

[6]胡继飞等.生物教育科研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7]刘佳佳等.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8]杨群.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

[9]赵锡鑫.生物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微生物生態研究会.微生物の生態 / 1 / 方法論をめぐって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考核,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人才分流。

硕士生中期检查在第五学期初进行,由分院负责。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课程学习的学分和成绩、思想表现和参加学术活动的情况。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分院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淘汰机制进行处理。

3.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把握国际国内相关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培养理论创新能力,硕士研究生做学术报告2次,选听学术报告至少5次,每次都要有1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研讨会3次。按《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规定》通过考核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完成学位论文的基础。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有长春师范大学为署名单位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一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培养方案自2015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关闭